Sunday, November 27, 2016

笑臉

內文: 某天, 有位修女看到康復院內的情景有感而發.





這地方不停水就停電,前天剛來水昨晚又停電了!

今天週末,早餐後,兩位修女便開始一天的工作,拉著水管澆菜地去了; 修女照常去給老人煮飯。

沒電的時候煮飯要燒柴,一個人要加柴看火,要揀菜、洗菜,洗米、煮米……夠忙的。打掃完院落衛生,本想給小朋友們縫幾個沙包,又不想動手,還是去老人院幫忙吧。

走進老人院,看到幾位老人各自在房間做著自己的事,和他們打著招呼直走向房子的盡頭——鍋台,映入眼簾的是馬簡幹老人斜坐在灶前,嘴裡叼著煙斗笑呵呵地在加柴,看到我來“呵呵”的笑出了聲, “你來了”,他向我打招呼。 “是啊,來看看你們,您幫忙加火啊!”  “哦,加火,一個人忙了。”走進廚房,修女在切菜,臉上洋溢著微笑,看起來很好看,那是一種自然的、不自覺的微笑。我問她:“你笑什麼?看把你笑的美的,說出來也讓我笑笑。”  她說:  “沒笑什麼啊,我笑了嗎?” 說著便又笑起來。

老人的笑臉,修女的笑臉,世界上有什麼比發自內心的微笑更美的圖畫呢!

有誰能想到他們曾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是天隔一方的陌生人。然而,此時此刻這分明是父親和女兒在愛意濃濃的親情中享受時間的贈與,品嚐親情的溫馨。而讓這一切發生的就是那位人類共同的根源,我們共同的父親——天主。他賜給每一個人分享他最純潔、最高尚的情感—愛。

“你們要彼此相愛,別人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耶穌的命令:我們生活的動力,力量的泉源,微笑的根源。



Sunday, November 6, 2016

天使老人—楊小雲



楊小雲,一位普通的彝族老人,可是人們卻稱呼他為天使老人。原因在於雖然他身患痲瘋病但卻從來不抱怨。無論誰有困難他都樂於伸出援助之手。

   起初的康復院還是以前的那個地方,交通極為不方便。康復院日常所需基本上都靠人工背著上山。自從楊小雲來到康復院後,就多了一個身影,背著一個大竹筐,跟著修女往返於山路之間。







        後來康復院搬到了樂約鎮。一所新建的康復院矗立在山上。交通極為便利,從此結束了每天背著生活用品上的困難時期。但是這位老人並沒有停止服務。他自願的來到美姑康復院,一個條件差,沒有人服務的地方。




          美姑康復院,位於拉馬高山上,雖然後期修了一條石階路,但是車輛沒辦法上山。以前在這服務的修女,由於種種原因,離開了這裡。因此這裡就成為了沒人服務的康復院,在康復院住的老人們十分的無奈。在利瑪竇社會服務的調節安排下,派遣楊小雲來到美姑康復院幫助老人們做飯。他來到這以後,除了給老人做飯外還幫助老人們洗衣服,洗澡,打掃衛生。楊小雲沒有一句抱怨,不嫌髒不嫌累。只是希望這裡的老人們能夠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


Monday, October 24, 2016

病人的矯正/保護鞋子





為了讓中國大陸 (有修女進駐的) 內的痲瘋感染者腳部的殘缺得到改善, 此舉亦能對病者的腳部潰瘍起著治療作用, 利瑪竇社會服務和杜立德神父合作, 設計了一款特別鞋子, 於 2007 年聯絡一公司開始制做, 分發給中心的相關病者直到現在. 到目前為止支出大概是人民幣 30 萬元, 覆蓋 6 個省份, 鞋子數目超過 6000 雙, 受惠病者約有 500 至 600 人. 這款鞋子正在不斷改良, 務求令病者感到舒適.


Tuesday, August 2, 2016

陸毅神父逝世五週年




陸毅神父與我們分享了許多禮物, 當中最重要的是延續我們的使命以服務有需要的人士.
我們延續這使命為中國最貧困的帶來希望和快樂: 要接近他們, 並提供服務向他們學習.

在這裡再次為大家分享陸毅神父的紀錄片

第一部份: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SvWZghC6ws


Sunday, June 5, 2016

友愛


旭日初升,
霞光萬道,
在碧綠青山之間,
映照著幾排紅磚瓦房,
格外美麗迷人。

!

就在這裡,就在這裡,
居住著耶穌的小兄弟,
更是耶穌小小羊群。

!

因著基督的愛我們生活在一起,
基督的愛給他們帶來更新的生命,
基督的愛使他們學會生活。

!

打開小小窗口瞧一瞧,
友愛如弟兄的真實生活。

一位八十一歲康復者耳聾,眼睛健康。另一位七十多歲,雙眼失明,耳朵健康。耳聾的給失明的讀報紙,講故事,指路線,定方位,找東西,報新聞等。失明的經常自己編苗族韻調感恩歌,唱給他聽,當廚房喊吃飯時耳聾的聽不見,失明的就給他打手勢,吃飯了。一路同行,到了餐廳,耳聾的引導失明的找到座位,耳聾的給失明的弄菜吃。

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樣生活著,友愛給他們帶來喜樂,友愛更使他們幸福快樂。


20151114



Sunday, January 24, 2016

教育



教育是個人和團體持續發長的重要因素,但在農村很多村民對“教育”這一概念卻很陌生。他們多數從未上過學,能夠讀點文章寫點文字的人實在難有。他們僅靠著從祖輩那裡傳授的耕種技能養活著家庭和孩子。但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為人父母的他們卻很多時候感到無助和茫然。

幾位村民討論如何藉著儲蓄互助社共同發展,改善他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決定先由他們自己每月堅持一起學習二個小時,以求改變他們自己和下一代的命運。

社區發展項目協調員
陶志瓊
2015年12月30日



Sunday, January 10, 2016

一位老人來到後

20151022號這天,一位老人來到他闊別五年的康復院,這位老人就是古神父,他看到新的康復院五年的變化和康復院小學裡學生天真快樂的笑臉和熱鬧的場面,很是開心。



曾經,   康復者的居住環境空間狹小,現在,  他們住在寬敞明亮舒適的房間,並且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宿舍;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活動場所,現在他們有了活動場地,籃球場、乒乓球檯、活動室、操場等,所以孩子們每天的課餘時間在自由快樂的運動和遊戲中度過。

想到當初這裡的人們對教育的不重視,學生的稀少,又看到現在成倍增加的孩子,社會以及政府對學生逐漸開始關注,特別是生活上的照顧,每年都會給學生發放學習用品、衣服、鞋子等。他看到這些臉上充滿抑制不住的感動的笑容。



他又去看了從前康復者住過的地方和學校,卻沒有看到任何痕跡,只看到新修起的公路和大橋,他感嘆地重複說著:了不起,真了不起。』又說:想不到短短的五年會有這樣的變化,從前的羊腸小道變成現在這樣寬敞的大路。他在感慨中回到康復院,嘴裡還是不停感嘆著:變化真大呀!看到這樣的變化與孩子們的希望,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盼望明年能再來,並希望能看到更大的變化。



最後他開心的和孩子們和康復者拍了照片並發了禮物。


王神父筆